7月12日至14日,2025年首届粮食行业青少年科技文化夏令营杭州段活动如约而至。营员们循着粮香,在浙江农林大学的食品中试车间、临安的博物馆、良渚的稻田与仁和的粮库,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溯源、科技探秘与文化传承的“粮食之旅”,触摸几千年农耕文明的脉搏,感受现代粮储科技的力量。
舌尖上的科技:从麦粒到佳酿的蜕变
12日下午,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现代粮食产业学院)的中试车间内,专业设备的嗡鸣与粮食的清香交织。食健学院霍艳荣、方冠宇、解东超三位老师先后讲解食品烘焙、精酿啤酒、果汁生产线的实操。营员们围在烘焙生产线旁,仔细观察机器运行全过程,粮储专业的刘同学边拍摄边记录:“课堂上的‘食品工艺学原理’终于有了具象画面,在鲜酿啤酒区,大家接过刚出罐的鲜啤样品,听方老师解析“粮食深加工与产业增值”的关联,一场味觉体验成了生动的专业实践课。生产线把‘理论参数’变成了能触摸的面包、能品尝的啤酒、饮料。”



时光里的稻穗:从吴越到良渚的对话
13日清晨的临安博物馆,吴越文化展区的陶甗(古代蒸煮器)前围满了人。“三千年前的吴越先民,就是用这样的器皿蒸煮稻米,纹路里藏着他们对‘吃饱’的向往。”讲解员的话让营员们凑近玻璃展柜,仿佛能闻到远古的饭香。
午后的良渚博物院,一粒碳化稻谷的故事更令人震撼。跟随着讲解员的讲解,营员们在巨幅稻田复原图前驻足,想象着良渚人“刀耕火种”的场景。而当脚步踏入良渚遗址公园,眼前翻滚的万亩稻浪给出了最生动的答案——风吹过沉甸甸的稻穗,沙沙声像是远古与现代的对话,诉说着人类与粮食相依相伴的漫长岁月。


粮仓里的守护:从传统到智能的传承
14日上午的仁和粮库,是粮食产业现代化的鲜活样本。营员们盯着智能监测屏上跳动的粮堆温湿度数据,与粮库技术员深入交流“AI算法在粮情预测中的应用”。在储粮仓前,大家触摸着防潮隔热的仓壁,听老粮库人讲述从“肩扛手搬”到“智能值守”的变迁,在新老对比中体会“粮食安全”背后的代际传承。


三天行程里,笔记本上的专业术语与田野间的稻穗标本相互映衬,博物馆的文物照片与生产线的参数图表互为注解,营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杭州段活动结束后,夏令营队伍将奔赴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探索粮食世界的奥秘。这场专业定制的夏令营,让营员们在“看、问、思、记”中夯实专业根基,更坚定了“以专业所长护粮食安全”的行业初心。
学院副院长、副书记看望和带领营员们参加了杭州段的活动。


(食健学院 文/李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