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食品与健康学院(现代粮食产业学院)专业学科方向源于1958年的林产加工方向。2001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招生。2003年,中药学专业招生。2005年,学校组建食品与药学学院。2007年,为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学校成立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归入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中药学学科归入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21年,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学校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中药学学科重新组建成食品与健康学院(现代粮食产业学院)。同年,学校与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建现代粮食产业学院,并入选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专任教师8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58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49.4%,博士学位占比91.57%,海外经历教师占比28.4%。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现代甘薯体系岗位科学家、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高校高层次拔尖人才、浙江省师德楷模、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等各类人才20余人次。
学科和专业建设: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生物学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二级点(化学生物学)1个;食品与营养、中药、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点3个。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生物制药4个本科专业,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技术)2个本科专业方向。2012年起,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浙江省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2015年起,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为浙江省粮食系统定向培养粮油储检人员。全日制在校生192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05人,本科生1616人。实现了本、硕、博贯通培养。
学院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心1个,包括啤酒、饮料、蒸煮和烘焙类食品生产等中试车间和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级自然教育科普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个。
科学研究与平台建设:近3年,学院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7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4项,累计科研经费5751万元。教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等16项。学院是“森林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支撑单位,建有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国家粮食产业(中温高湿区优质稻谷储藏)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森林健康食品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灵芝三叶青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国家林草三叶青西红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浙江省特色中药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
国内外交流:学院紧紧围绕食品、中药等大健康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学院与娃哈哈、农夫山泉、五芳斋、绍兴黄酒、信达生物、寿仙谷医药、康恩贝等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在森林食物资源挖掘与营养开发、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物制药产品研发等领域形成鲜明的特色优势。学院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目前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芬兰、丹麦、韩国、日本、塞尔维亚、波兰等多个国家的2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积极践行大食物观,以“森林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凝练学院学科发展方向,借势而行、乘势而上,全方位攻坚一流学科建设和博士点突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全力助推学校高水平大学与林学登峰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