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共同探讨和推动森林食品与健康的深入发展,搭建森林食品与健康领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5月19日-21日,森林食品与健康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芬食品与健康联盟主办,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承办。
芬兰图尔库大学校长Jukka Kola、芬兰驻华大使馆教育与科学参赞Olli Suominen、中芬食品与健康联盟负责人杨宝茹、副校长吴家胜、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赵伟、暨南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汪勇、南昌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殷军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罗自生、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郦萍、校国际处处长王磊、科技处副处长黄华宏、林生院副院长陈建及食健学院党政班子出席开幕式。学院院长闵伟红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吴家胜致辞。他向各位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详细地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森林食品产业和行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等相关工作和荣誉。他表示希望各位来宾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先进理念,共同推动森林食品与健康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Jukka Kola致辞。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芬兰图尔库大学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图尔库大学长期致力于建设中芬友好合作关系,在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等方面与中国达成多项国际合作,中芬食品与健康联盟是强有力的证明,图尔库大学将继续支持森林食品产业发展,为中芬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杨宝茹介绍了中芬食品与健康联盟基本情况及本次论坛召开目的意义。
论坛设特邀报告和研究生论坛,围绕森林食品与健康前沿知识共呈现了67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特邀报告环节,来自芬兰图尔库大学、东芬兰大学、奥卢大学、坦佩雷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瑞典语图尔库大学、加拿大干细胞科技公司、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暨南大学、江苏大学、中国农科院质量标准所、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20多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教授围绕食品非热加工关键技术及超高压技术在果蔬汁加工应用作了大会报告。廖小军教授针对食品产业如牛奶、果汁、水果罐头等食品的贮藏保鲜,一般用高温杀菌技术,往往会导致这些食品营养破坏和变色变味,严重影响产品质量,阻碍了食品行业的高端化发展等现实问题,结合国外视频杀菌发展趋势,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食品非热加工的研究方向。超高压非热加工技术,是廖小军带领实验室团队研究最深入、成果取得最丰硕的领域,会上廖小军教授对其在果蔬汁加工中的机理、应用及产业落地作了详细汇报。该研究实现了我国超高压技术的产业化,建成果蔬汁生产线49 条,技术覆盖率超90%,打破国外技术与装备垄断,引领了产业升级。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罗自生教授针对我国果蔬在采收、保鲜、物流和配送损耗严重等产业问题,从“产业背景”“产业现状”“研究亮点”等方面切入,从国家战略、产业背景、科学难题三个层面阐述浆果如草莓和葡萄供应品质调控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草莓和葡萄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市场主要的草莓和葡萄品种,并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关于高二氧化碳气调对成熟草莓的影响、植物挥发物芳樟醇增强草莓灰霉病抗性、褪黑素处理对葡萄保鲜的作用等研究。系统性解析了草莓果实成熟与应答逆境胁迫短波紫外线、高浓度CO2和外源SO2的分子机制,阐释了非呼吸跃变型果实腐败防控的挥发性物质调控生物学理论,为非呼吸跃变型果实物流保鲜新技术研创提供了新策略。
芬兰科学院院士杨宝茹教授在全球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围绕浆果及其产品在维持健康代谢方面的重要作用为题阐述了食品成分、品质及其健康效益的研究。浆果中的花色苷是关键的活性成分,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体内糖代谢过程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杨教授的研究团队采用了先进的多组学方法,包括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及微生物组学,深入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色苷在二型糖尿病模型中的调控作用;揭示了其对健康的正向作用机制,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交互作用对多器官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杨教授还强调,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关注食品多组分对浆果多酚营养的影响,这对于揭示浆果活性成分对健康促进作用的机制至关重要。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促进了森林食品产业在科技创新中成长,在国际合作中壮大,提升了森林食品的科学教育水平。
(文/金鹏 王晴 图/陈灵江 夏君迪 胡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