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世界粮食日“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号召,帮助大学生树立“学粮、爱粮、节粮、护粮”的粮食观,10月14日,食品与健康学院(现代粮食产业学院)粮油储检2023级新生和食安学生党支部党员在党委书记汪和生的带领下,到余杭“四无粮仓”与中心粮库学习,听粮食人讲粮食安全,在百年粮仓倾听“大思政课”。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一行参观了老一辈粮食人创造“四无粮仓”的事迹故事,追溯新中国第一代粮食人登房顶、端雀窝、爬地垄、堵鼠洞、灭鼠保粮、虫口夺粮……创建出全国首批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的“四无粮仓”的奋斗历程,感悟“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坚定初心和“创业、创新、节俭、奉献”的拼搏精神,在与粮食相关“老物件”、“优秀传统精神”亲密接触中,深入了解粮储专业,树立大粮食观。在余杭中心粮库,同学们走进粮库与检验化验室,详细了解科学粮食存储知识,体验智慧储粮环节,更充分地理解了“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内涵。站在巨大的粮仓面前,粮储学子们切身体会了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大国粮仓”,感受到中储粮为国担负的神圣责任与爱粮、护粮、守粮的光荣使命。

食品与健康学院(现代粮食产业学院)与余杭粮食系统有着长期紧密及广泛的合作关系。此前,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计划,院校共建“订单式”引培“护粮人”;建立定期沟通协商机制,推进节粮减损课题研究,深化科学保粮、绿色储粮和数字化应用等领域产学研合作,并合作共建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下一步,食品与健康学院(现代粮食产业学院)将深化与全省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收储公司、粮油企业等的合作,探索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新平台,积极推动党建和育人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构建起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共建发展新格局。
党员感悟:
郑志鹏:
“四无”是粮仓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做到粮仓“无害虫、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粮食安全。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为了做到这一点,一代代科研人员不辞辛劳的研究与实验,袁隆平爷爷耗尽一生于此,终研究出新型杂交水稻,大大的满足了中国人的饭碗装上中国人产的粮的期许。而今在二十一世纪,相信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终会向袁隆平爷爷的梦、向中国梦不断靠近乃至超越。
陈姿彤:
本次党日活动中我有幸参观了余杭区四无粮仓陈列馆和粮库,感悟了“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不畏艰苦、夜以继日工作的拼搏精神。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展区中的“保粮先进人物”,其中担任粮食保管员的高金浩同志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就算家人都饿着肚子,也未从仓库拿一粒米回家,从他的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老一代“粮食人”的坚守与初心。
陈柯:
一座简单的粮仓,几个破旧的库房,本应在时代车轮下被黯淡无光地碾过,但建国初期中国第一代粮食人前仆后继、无畏艰险的辛勤付出令其灿然生辉,正是这群平凡而伟大的粮食人赋予了保护粮食新的内涵。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粮食存储的手段和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提升,在余杭区的中央粮库,四无粮仓精神依然在熠熠闪光,粮库的管理制度、工人的工作态度、严格的技术考验,无一不体现着对粮食的珍惜看重。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红线是我们需要牢牢把握的生命线,而四无粮仓精神正是引领我们把握住生命线的路灯,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周晋宇:
回首来路漫漫,矢志不改初心。在先后参观了四无粮仓陈列馆和余杭新中心库,我感慨过去的设施的简陋与科技的进步,更惊叹老一代“粮食人”的坚守与初心。设施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四无粮仓”的精神——创业、创新、节俭、奉献、担当的崇高精神也将代代相传,我将坚定初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力求为祖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添砖加瓦。
(食健学院 文/李可馨 黄楠 图/潘丁依)